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好書推薦] 記憶所繫之處

記憶所繫之處



這是一套由法蘭西學院院士Pierre Nora所領銜編著,原文37冊、135篇長文、5000多頁的百科全書式鉅著。Pierre Nora 以法國國族認同與生活記憶為題,奠定新史學大師地位。中文選取9篇,分3(不分售),近500頁篇幅。
內容從馬賽曲、聖女貞德、艾菲爾鐵塔、環法自由車、到真假文青都不能不提的普魯斯特。是想了解法國文化史、研究認同問題讀者,不能錯過的年度好書!!


-----以下節錄 本書簡介-----
原本艾菲爾鐵塔只是一座平凡的建築物、普魯斯特原本被視為一個三流作家,七月十四日能不能算是法國國慶也被質疑。但在歷史的變動與解釋中,模糊的法國形象逐漸成形,不只在法國人心中,甚至在全世界人的心中,艾菲爾鐵塔拔地而起,伴隨著馬賽曲的伴奏、瑪德蓮的香氣、藍白紅的照耀,也隨著環法自行車賽一台台單車在地圖上一再畫出法國疆域,如今我們所認識的「法國」才終於出品問世。換句話說,這不是一本告訴你艾菲爾鐵塔多高,或者瑪德蓮蛋糕如何製作的書;這是一本試圖告訴我們,在歷史迷霧中,今日法國如何出現。

「記憶所繫之處」(lieu de memoire)這個詞彙為法國史學大師皮耶諾哈(Pierre Nora)所創,他將之定義成:一種物質或非物質實體,經由人類或時間轉變,而成為一個社群的象徵性遺產。就我們當代人而言,艾菲爾鐵塔、馬賽曲、普魯斯特便是這樣的「記憶所繫之處」。但皮耶諾哈不是要再次強調這些觀光景點的美好,而是要藉由這些令人魂牽夢縈的所在,追溯其歷史,傳達那背後豐富眩目的多線故事,如何在歷史與記憶的糾纏過程中,塵埃落定,成為現在的模樣、成為人們朗朗上口的典故。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創業初期沒有時間想管理的問題

常聽人家說,創業初期最困難的是業務。所以,除非是中大型、資金較雄厚、有豐富創業經驗的新事業體,否則任何一頭栽進創業的新公司負責人(或領導人),一定很難顧及到公司的管理問題。

台灣也有個有趣的現象,是我進了業界之後才知道的。很多的小公司老闆,因為只有一兩個助理跟會計,所以在頭銜上,也不願意掛個總經理或執行長之類的。於是小公司的老闆很常就是「業務經理」。所以以後拿到業務經理的名片,請客氣一些,這可能是公司老闆的謙稱。

但公司開了幾個月之後,知名度慢慢的伴隨人脈擴散,各種關係的連結廣度與深度也加強了,公司業務是有了,但立即面對了兩個問題:1. 並不是每種業務case都能賺錢。而且很多,不僅不是雷大雨小(那還有雨,表示多少有錢收進來),更常是只聞樓梯響。每天很忙,就是公司戶頭的income靜悄悄。2. 當有朋友好心介紹東介紹西給公司做的時候,而公司就這一兩個人,這個案子要做不做、要外包還是自己做(小公司還外包其實等於是空殼),要做就好像要再聘人,聘的人的專長永遠跟不上業務方向的變化。

怎麼辦?

我常想到Michael Porter談「什麼是策略」時講的,策略就是一種取捨,trade-off。老實說,我以前有看沒有懂。

現在大概有點懂了。我開的又是行銷公司,你知道的,行銷公司什麼都能做(從品牌輔導、設計印刷、廣告公關、到直銷、甚至幫酒店拉客,都行的),但老實說,又什麼都不太會。好朋友找上門,業務看來蒸蒸日上,但常也都像蒸氣蒸發到日頭上,過往雲煙。

今天重讀麥肯錫的精神領袖Marvin Bower的1966年舊書-The Will to Manage。他講到當時很多業務蒸蒸日上的大公司,其實都沒有什麼管理觀念、也沒有時間做管理。所以他幹管理顧問,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訴客戶,你需要管理、你需要管理顧問的協助。

他舉了一個客戶訪談的對話。他的客戶是個非常賺錢但每天焦頭爛額的投資銀行公司:

「我很害怕我們公司的質性,在我們不自知的情況下變質。我們只是不斷的抓握住隨之而來的任何零碎業務」。(I'm afraid the character of our firm is changing without our even knowing it. We just grab any piece of business that comes along.)

我們忙著接業務、關注如何產出。根本沒時間想管理的事情。

這就是微創業新公司的馬不停蹄、疲於奔命啊。

Marvin Bower提出了對管理的操作型定義(請記得這是本1966年的書),至今看來仍非常務實有用:

「管理是決定一個組織目標的活動與任務,並引導組織中的人們與其他資源,以成功達成這些目標的實現」。(Managing is the activity or task of determining the objectives of an organization and then guiding the people and other resources of the organization in the successful achievement of those objectives.)

他引述一位高度成功的國際企業主管的話,當他管理他的企業時:「我們決定控制我們的成長,而非隨著大好情勢起舞」。(We're determined to control our growth, not just get swept along with it.)

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執行長演講-經濟部101年改進傳統市場經營管理計畫


地點:桃園縣政府
時間:2012年7月30日
演講主題:觀光市集的特色營運
講者:陳銘顯
  (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水星創意空間行銷有限公司執行長)



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執行長演講-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地方產業發展基金計畫


時間:2012年3月7日
演講主題:體驗經濟與體驗行銷
講者:陳銘顯
 (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水星創意空間行銷有限公司執行長)



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執行長演講-地方與區域治理論壇


地點: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第一會議室
時間:2010年6月9日
演講主題:科學園區的治理問題 : 創新及園區空間形式與管理機制
講者:陳銘顯 
 (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水星創意空間行銷有限公司執行長)


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全台豪雨淹水災情圖片彙整

轉貼自不正常災情研究中心,成立於20120612上午10點29分。
提供天災時的小幽默,來自各地自娛娛人以及苦中作樂的災情照片影片,並協助分享災情資訊給更多人知道,協助救災。
中和環球購物中心


屏東科技大學



南崁


台北-政治大學

中壢火車站

五股蘆洲

台北-世新大學

台北-輔仁大學

新北-板橋


台北-基隆路

台灣大學-籃球場出現





全台各地淹水災情警戒查詢



水利署資訊查詢

1、想瀏覽那些行政區域(鄉鎮市區)有淹水警戒,可查詢
http://fhy2.wra.gov.tw/PUB_WEB_2011/Page/Flood.aspx

2、想知道前揭行政區域(鄉鎮市區)的警戒範圍,究竟是哪些道路、村里,可加入 防汛抗旱粉絲團,或是下載 行政水情App 查詢

3、若擔心住家、公司附近淹水,可至 http://fhy2.wra.gov.tw/Pub_Web_2011/Page/Frame_MenuLeft.aspx?sid=29
登陸您的姓名和手機號碼,至多可以選擇三個行政區域,一旦該行政區域內有淹水預警,水利署將自動傳訊息至您的手機。


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母親節送禮-按摩椅比較篇

這周日就是母親節了,廠商們對於這波檔期佈局醞釀許久,推出各式的母親節優惠活動。大約在一個月前,按摩椅商品的電視廣告開始湧入,提醒著我:「哦~母親節快到了,要來準備禮物囉!

如何從諸多按摩椅廣告中脫穎而出,除了強調舒適,更要能抓住消費者的心。

許多具有按摩椅消費能力的上班族們,常常沒有太多時間陪伴長輩,藉由分享小時候幫爸爸按摩的回憶,走的是情感訴求,表現出「按摩是要帶感情的」,也呼應了母親節送禮,展現滿滿的親情與心意。




請別人按摩,常常要指揮,下面一點、左邊一點,總覺得按不到重點,強調按摩的功能性,肩膀、氣結、小腿等一次到位的紓壓,就像是自己幫自己按摩一樣。廣告詞:「真好,不用說出口就有人懂我」。




日本品牌以忍者出任務為題材,就像施出幻術般,忍者一提到品牌名,對方隨即舒服得倒下,幽默詼諧的創意打造品牌形象。




瞄準女性消費市場,時尚質感的呈現,多種色系提供選擇,體現生活美學。美的訴求,不僅是按摩椅的設計,也讓媽媽越按越美麗!




所以,決定好你的母親節禮物了嗎?

退潮

執行長 : 淡定紅茶的熱潮一天後就消退了。這就是網路世紀的年輪。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淡定紅茶哥的擴散效應

依據網友說法,故事起源於法國某大學,原文先在Plurk引起一陣討論後,5月9日凌晨1點鄉民po上PTT的joke版,標題為[囧rz] 這什麼分手擂台的劇情...,當天隨即在Facebook上越來越多朋友分享,多數留言都是 : 雖然文章很長,但我竟然看完了,超爆笑。5月10日網友大玩淡定紅茶梗,Facebook呈現淡定紅茶的洗版,有淡定牌紅茶、杜甫哥喝紅茶、淡定要配溫紅茶,15分鐘前女友out,出現紅茶行銷口號 : 紅茶有助思考、談判、穩定感情,更有眾多朋友留言今天不喝咖啡要改喝紅茶,博客來還隨勢推出淡定紅茶精選

令人讚嘆阿!!!真是一場成功的紅茶推廣運動!!!
我們的生活分享平台

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

行銷顯學-微電影

近來掀起「微電影」熱潮,微電影相較於電影,影片長度短、製作週期短、投資成本少,以故事情節的鋪陳,有的單獨成篇,有的系列成劇,隱晦帶入品牌/產品,娓娓道來產品特色及訴求,創造話題性又不讓消費者心生排斥,加深商品與民眾之間的溝通,更重要的是將影片上傳至網路影音平台,藉由網絡散播力量增加產品曝光率及討論度,對廣告主而言,可說是大幅降低傳統電視廣告成本,因而成為最新傳播行銷利器。

就品牌/產品宣傳而言,微電影是一種影音行銷手法,從社群化的議題操作,吸引網友關注、點閱及分享傳播,創造話題性及新聞價值,媒體報導隨之而來,廣告效益再添一成,進而打開產品的知名度。

然而,看似神奇的微電影,引發一窩蜂的拍攝風潮,是否真能如預期引爆話題、有效推廣品牌、推銷商品呢?創異促動Aaron Chen你拍的是微電影,還是偽電影? 從觀察Yahoo!Youtube的熱門微電影,提出微電影並非行銷萬靈丹的隱憂:

很明顯的,兩個網站自然排序出來的王道影片有三個共通特點:
1. 幾乎都有一線偶像的參與演出。
2. 都砸了大量的廣告預算在電視以及網路廣告上。
3. 品牌/產品儘量以最自然、最微小的方式出現,小不忍則亂大謀。

如果說這三個共通點是「微電影」的必勝方程式,可能抹煞了許多行銷人員想辦法在有限的行銷經費裡試圖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無限企圖和努力,但事實上,茫茫網海中,品牌要勝出,單單靠著影片上傳Youtube,或是弄個活動網站崁入影片,而缺少配套和擴散策略,只想靠搭上「微電影的熱潮」列車,反而極可能就被網海的後浪迅速淹沒

最後,我想套用最近頗為活躍的盛竹如先生名言:利用微電影來宣傳品牌/商品,如野火燎原般越演越烈,這到底是行銷利器、還是短暫風潮,抑或是另有發展,行銷效果到底有多少,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我們的生活分享平台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

在思考策展(curation)的概念時,這本書抓住我的眼睛了,而長時間沉浸於網路世界,現實生活中遇到任何問題,無論是身體病痛、吃喝玩樂、甚至詞窮的時候,腦中閃過的第一念頭就是來估狗(google)一下,沒有搜尋功能我等於少了半顆大腦,所以「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本書主要是在闡述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可以進行網路蒐集、分享最佳內容,提供給其他人使用,擔任公民編輯的角色,也就是經由網路資料的「匯聚」、「篩選」、「展示」、「推薦」,化身為一名策展人。

書中指出策展是辨識品質的一個流程,以敏銳的眼光與好的品味,針對設定的主題,找出最佳及最相關的內容,將其呈現出來,這就是一個策展的過程。這或許有些抽象,也可以說策展是部落格分享的再進化,就像書中寫道「部落客是最早的策展人,因為當你針對特定議題,蒐集資訊並且把這些資訊集中在某一地方時,附加價值隨即產生」。

舉個例子來簡略說明策展人養成計畫吧!首先從真正感興趣的主題著手(書中以烤肉為例),選定一個分享平台,WordPressMobvable TypeBlogger、無名小站、痞客邦等依個人喜好挑選;搜尋可引用的網路資源;閱讀消化,展現你的眼光和品味,轉化為具有獨特風格的網站內容。透過這種雲端策展的行為,來吸引網友點閱,同時也能增加所引用資料的原網站流量,進一步可從廣告中獲利。當然,如何讓你的網站備受矚目,也是一門學問,所以書中導入了許多實務經驗,讓我們可以從這些企業領導(內容策展人)的故事中學習與找尋靈感。

依據這本書的定義,置身於網路世界、分享著資訊的大家,人人都可以成為策展人。在此就藉由分享這本有關「策展」的讀後心得,來開展一個主題為策展的策展吧!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公司成員] 水星創意空間行銷 執行長

水星創意人物登場-- 領航員 陳銘顯 (Dr. Leo Chen)

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兼具專業與親和力,擁有高超的統籌規劃與論述組織能力。對於策展辦會搞活動有莫名奇妙的熱情,所以放棄教職,回到家鄉台中創業。為水星創意的執行長。


[抄錄] How Does the (Harald Szeemann's) Archive Function?

原作者:Francois Aubart and Sadie Woods
背景:Harald Szeemann的檔案工廠有8個房間,作者為了說明,分別替他們命名,並敘述他們個別的作用與功能。

1. Office: In the Office is a computer,  and documentation on exhibition venues.

2. Work in Progress Room: The Work in Progress Room was the name used by Harald Szeemann for the space where most activity took place. It contains mainly letters and invitations. It also houses a collection of videos, a television, and a worktable over six meters long.

3. Monograph Room: is where books on artists are kept.

4. Groundwork Room: contains catalogues of collections and documentation about Monte Verita.

5. Magazine Room: where art magazines are kept.

6. Ritter Saal (Knight's Room): named by Szeemann because of its exposed beams, which give it a medieval feel. It contains theoretical works, photographic archives, and shelves exclusively for documentation on Joseph Beuys and Marcel Duchamp. Szeemann called these accumulations the "Beuys Island" and the "Duchamp Island".

upstairs,

7. Literature Room: contains works of literature.

8. Fax Room: has mainly documents about Szeemann's projects and the eponymous faxes.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設計師Philippe Starck 在TED的演講

17分鐘的演講,在Philippe Starck充滿法國口音英語、說學逗唱的效果下,一點都不枯燥煩悶,十分有趣。他談「對設計的深入思考」,正如同他的作品風格:從日常生活出發,但是獨具洞見與哲學視野。非常適合這樣一個初夏午後。

Philippe Starck在設計界也是屬於創新搞怪的大尾級人物。

他在影片中講到,為何提高自己的眼界視野很重要。但眼高何以又要手低?因為當我們越認清自己在宇宙生命中的存在脈絡(我知道這句話很抽象,因為是「眼高」),就越了解自己當世所肩負與承擔的是甚麼樣的位置,然後從日常生活用品出發,以設計來創造跟解決問題。

突然想起有句曾經背得滾瓜爛熟的八股:
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很抱歉把這麼有趣的影片,介紹的這麼無趣,哈。Philippe Starck可不是像我這樣扁乾乾的描述大道理,他活蹦亂跳的清楚的講述了這一切。我想,大家還是好好打開影片,輕鬆享受演講的內容吧。我相信會很有收穫跟啟發的。

Philippe Starck對設計的深入思考,from youtube,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HTC品牌烙印不足?

在台灣,一般人大多能分得清,Apple iPhone跟HTC(宏達電)兩款手機品牌的不同。

不過,剛剛在研討會上聽一位旅外學者講(他剛見完馬總統)到現在全世界熱銷的東西,以舉例來說明台灣競爭力。他舉的是目前打得火熱、成長最快的iphone跟google-phone。這兩款其實都是台灣製造,尤其是google-phone更是由台灣所設計。

我當然知道他在指什麼。我只是好奇他用的語彙。如果iphone對應HTC(觸控手機品牌),那麼Apple應該對應什麼?就硬體來講,還是HTC,就軟體來說,是google?這樣說對嗎?

我沒有要糾正任何人的意思。但我覺得這個用語很有趣。這表示HTC從品牌名稱詞彙而言,仍不是一個可以朗朗上口的東西。

還有另外一種可能,人們選擇HTC,真的比較多原因,是因為他用google系統。人們似乎把這場戰爭,形塑成apple vs google,而不是apple vs HTC。

這個案對公關或行銷從業人而言,應有一定的啟示。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獨立策展人的始祖Harald Szeemann

獨立策展人(independent curator)這個概念,是由Harald Szeemann(1933-2005)所引發並用畢生實踐而成的新身分。

1961年,他以28歲秀異的藝術史學者身分接掌伯恩美術館館長。1969年,他策劃了一個堪稱在博物館學史上驚天動地,甚至驚世駭俗的展,When Attitude Become Form,找來許多當時備受爭議的藝術家,以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大膽呈現創新、顛覆、與實驗的精神。這個展毀譽交加,一方面成功的引起了公眾對現代藝術的關注,另方面受到學院與官方正統體制的撻伐。隔年,1970年,Szeemann辭去館長職務,開啟了獨立策展人的生涯,直到生命最終一刻。

研究Harald Szeemann的專家Tobia Bezzola,曾於訪談中敘述了他對Szeemann對當代藝術史的影響:他所承接的、與他所開創的,究竟為何。Szeemann早年的劇場經驗,深刻的影響他對策展的理念。他把自己視為一種「藝術的導演」,策劃各種藝術秀。

離開伯恩美術館後,Szeemann不只創發了獨立策展人身分與角色,也發展出了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巡迴展(traveling exhibition)。這成對的觀念,某種程度扭轉了傳統官院體制對藝術審查的層級結構,將藝術的評斷權力還放給公眾。

1972年,Harald Szeemann承接著名的卡賽爾展第五期展(documenta 5)。這個展每五年舉行一次,前四期是由其創展人Arnold Bode所策劃。Szeemann成功了引領這個負盛名的展走向新境界。

1975年的The Bachelor Machines,1978年的Monte Verita,都為Szeemann創造了新的盛名與里程碑。但他除了偏好壯麗的大型展覽外,他也不斷的從事實驗性強的特展,例如1974年的Grandfather: A Pioneer Like Us,他即運用空間設計來展示屬於他祖父的物件,例如如何呈現祖父在理髮沙龍用過的東西與氛圍。

1988年的Zeitlos(Timeless)也是一個新風格展,專注於展覽空間的新創造。他總是對展示空間與展示物件間的關係充滿思考與興趣,他總是說:They have to breathe,使得空間呼吸(spatial breathing)變成讓展覽有別於超級市場零散堆砌的空間原則。

他也關切,如何創造「空間詩性」(poems in space)。

1990年代以後,他策過了太多「大還要更大」的展覽後,他開始將精力放在挖掘能呈現地方屬性的展覽,並在展覽名稱上標示地區性,如:1991年的Visionary Switzerland,1996年的Austria in a Net of Roses,2003年的Blood & Honey: The Future is in the Balkans,以及2005年的Visionary Belgium。

一個人終其一生,能像這樣專注的扮演好一種角色,甚至為這個世界帶來一種新的身分,並將這個身分在有生之年與之後,提升到一個受尊敬與景仰的高度,這種熱情與創造力,需要傻勁,但其實也是一種大智慧。

延伸閱讀:
對Harald Szeemann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這兩本書:
1. Harald Szeemann: Individual Methodology
2. Harald Szeemann: The Exhibition Maker
這兩本書我是在國立台灣美術館的圖書館讀到的,可在館內閱讀。

另外一個有趣的中文簡體網頁,是介紹Harald Szeemann的檔案室與工作情況,這些資料原則上在上述第1書中都有,無法到館閱讀或不想讀原文書的朋友,可以參考:
http://www.yishushijie.com/magazines/content-591.aspx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王嘉驥的兩個策展說明

一樣引自(程怡嘉,2011),關於另一位國內策展人,王嘉驥:


2005 年「自由的幻象」展覽論述中,主要觀照全球局勢之下台灣的狀況與視野。他指出,由於資本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發展,使得台灣雖然在經濟和戰略上,與第一世界形成無可分割的共同體,但卻處於全球政治和經濟體系的邊緣末梢。


同年的「仙那度變奏曲」,則借助「仙那度」理想樂園的概念,突顯當代現實世界中「空間變調」所顯現的各種議題,期許觀者反身觀照自己所處的時空位置,進而思考當下全球化景況下的世界實況。

另可參考:
王嘉驥,〈自由的幻象〉收錄於《現代美術》 (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5),頁24-25。
王嘉驥,〈仙那度變奏曲〉收錄於《典藏今藝術》155 (臺北:典藏出版),頁98-99。

徐文瑞的策展觀念

以下引自(程怡嘉,2011)論文。關於徐文瑞的策展觀念:


徐文瑞策劃展覽著重於觀念的思考,他並不把藝術欣賞局限於視覺層次,乃是運用策展進行議題的討論和思索。這種態度主要來自於,當代藝術對感官經驗的審美所產生的反動。


2005 年「非常經濟實驗室」一展,他聚焦以經濟活動和相關社會結構為題材的作品,討論當代主流經濟體系底下其他經濟體系的可能性及生存空間。鄭慧華對該展的評論中,寫到:「回頭檢視展覽本身,觀者會發現事實上許多作品並非傳統的『創作』。它們結合了不同形式的紀錄、行動、影像和文件。或更進一歩推敲,這檔展覽意圖將藝術與社會運動結合,或甚至將社會運動的理念不經轉換地直接呈現」。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獨立策展人的社會運動屬性

獨立策展人的身分,是一種對抗國家權力強加藝術審美認知與社會動員的具體實踐。

政治力掌握並支配藝術標準與審查執行等各項活動的機制,漸凍了我們的獨立思考與自主行動能力。從而對社會結構只能無力而無奈的服膺,無法創造或實驗新的可能性。

從師大夜市案到文林苑都更案,揭露的訊息是,我們除了急驚風式的社會運動參與外,更需要一些慢郎中式的反思性社會參與。將社會運動或社會批判以策展形式呈現與再現,是我們亟需要做的工作,也應是一種志業。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獨立策展人概念的發展歷程

以下轉引自

程怡嘉,2011,《台灣「獨立策展人」在藝術場域中之文化生產者角色-以2000-2006年台北雙年展為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當前關於獨立策展人的研究,多數依據Szeemann的發展歷程,將獨立策展人定義為:官方之外的展示策劃人員。

1961年,藝評家Szeemann時年28歲,成為伯恩美術館館長。八年任期,不斷嘗試發掘位於藩籬之外的藝術創作,衝擊藝術世界既有的認知價值。

1968年,採用地景藝術家Jaracheff Christo進行包紮整座美術館的創新手法。

19695月,Szeemann在伯恩美術館策劃「當態度變成形式」(when attitude becomes form),力邀當時備受爭議的藝術家,如Joseph Beuys, Lawrence Weiner, Hans Haacke, Claes Oldenburg。另外還有:因在館外非法張貼海報而被逮捕的Daniel Buren,以及以重達210公斤鉛球毀所柏油路面的Michael HeizerSzeemann充分展現「創新」、「顛覆」、和「實驗」的精神。

他意圖揚棄現代藝術中對於物質形式的審美認知,而飽受機構施壓及學術抨擊。

1970年辭去館長職務,在接下來的30年期間,持續接受商業贊助,以個人身分舉辦為數眾多且深具爭議的藝術展示。

1975Susan SollinsNina Castelli Sundell在紐約成立「國際獨立策展人協會」(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 ICI),承襲Szeemann實驗性的精神,欲解放具有固定收藏和既有空間的展示形式,傾力支持推動當代藝術的發展,追求更多元豐富的藝術型態。

侯瀚如談到展示策劃應有的態度時,說道:「每一個展覽都是新的可能性,來提出一個新的實驗」。獨立策展人不同於美術館內的展覽策劃人員或一般約聘性展覽策劃者,他們致力於與現代藝術的學術意識劃開距離,並與當代藝術學理和社群保持密切關係。

2012年1月7日 星期六

關於Andy Warhol的照片

亂逛網頁看照片,有些部落客真的很用心,整理很多有趣主題的珍藏照片。就像個小型展覽一樣,好玩極了。

分享兩個網頁,是我在找Andy Warhol照片時意外發現的。

第一個是關於Andy Warhol and Edie Sedgwick的一組照片展,取名叫fashion couples為主題。
感想 1:Edie 的腿真好看。
感想 2:Edie後來被Bob Dylan傷透心,憔悴、病痛、終死。Andy與攝影師為她留註了永恆的美。
還可以再補上這張,紐約下水道
2006年,一部名為 Factory Girl 的電影,敘述 Edie, Bob, Andy的故事

第二個是關於搖滾傳奇的一些珍藏照片,主題就叫 Rock>>Music Legends
印象最深的就是Mick Jagger組團的小新聞剪報。以及沃荷、藍儂、洋子彼此 hold 住的照片。


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日本茶禪文化的簡短脈絡

從小喝茶喝到現在,不能一日無茶。茶與閱讀之間的關係,是渦輪強化性的。年紀漸增,開始思考茶道(物)、思道(人)、世道(群)之間道同相謀的居適情境。

小時候素來看不慣日本茶道之正襟危坐道貌岸然,自以為喝茶就要像納博科夫讀書那樣讓脊椎骨舒適。長大後塵世雜務太多,開始思考飲茶的情境。最早讓我注意到的,是松下幸之助的幾張年老照片,真真庵的一些場景。

今好奇一查日本茶禪文化,沒想到還真有趣。幾篇推薦的連結,介紹我研讀的路徑:

首先「由中切日」的是這篇功力深厚,台大蕭麗華老師的講稿,唐詩中的茶禪美學,從唐朝寫到日本。開始知道幾個日本茶禪文化的關鍵人物,也就茶道祖師們。

第一位是一休宗純禪師。他就是卡通一休和尚的原型。標準水瓶座小時了了,長大屌屌的怪咖。他跟茶禪的直接關係我尚未明瞭清楚,但至少他是下一位,茶道開山始祖的老師。

第二位是村田珠光。他將茶跟禪的關係確立,因為禪道所以有茶道。茶道在此是修身養性的形式,是節慾不是享受,是心腦不是脊椎,是空寂不是滿足。不過村田珠光打造了茶道空間形式,創了四鋪(帖?)半草庵茶。也就是以四張半塌塌米為茶室標準空間規格,在其中每日點茶供香,體悟佛法。

第三位是武野紹鷗,是一位繼往開來的人物,他深受村田珠光影響,又是千利休的老師,地位無可取代。武野開創新的東西不多,但是茶禪一味的美學詮釋家。他著述強化茶禪精神論述,並且以工藝強化茶禪精神形式,例如書法、茶具、花、禮等,讓形式與意識成就美學主體。

最後是千利休,人稱茶聖。他的貢獻是讓茶道俗民化平等化。他將茶道精神從宗教儀式轉為生活形式,空間樣式就跟著從四張半塌塌米轉為個人化極簡風的三張或甚兩張。喝茶不在庵內,在個人墊上,變成我們現今比較常見的那種日本茶道風格。

千利休因茶聞名,成為天下第一茶匠權傾一時,先後伺奉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最後被秀吉敕令切腹

庵長這樣:


圖片來源:http://1626.tudou.com/home/diary_v5717186.html

千利休的草庵:

傘亭
圖片來源:http://www.naitik.net/blog/6376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中文的四個版本

我心中總會週期性的迴旋著普魯斯特。究竟我為什麼這麼迷普魯斯特呢?

當現實生活蒼灰貧乏、語言無味、精神沉悶時,我就會想起普魯斯特。
好似召喚他的名,就會盛開出滿庭鮮豔的藝文詞語意象之花兒來。

普魯斯特對我也是一個藝術評論的大全集。悠遊扭異時間的空間評述者。穿梭帶領我們一窺文學蟲洞堂奧的法師。

台灣目前出了三套追憶似水年華的版本。我竟也情不自禁的蒐集了起來。

聯經一版,現已絕版。1990年出版,是我學生時代迷戀的封面版本(真樸拙、奢華低調的佇立在中和的央圖台灣分館,讓我不禁拾起而讀)。譯者標誌的是劉方、陸秉慧"等"。就不考究的立場,將就讀可以看出興趣。至於要體現普魯斯特的文學造詣,這也就不好苛求了。因為後面的版本也只能「稍好」,無法「最好」。七人分譯的結果,最大的毛病是缺乏統合與一致性。

聯經二版,15人合譯。此與一版不同,是分工後有協調整合。據說是第一套中文版,原由南京譯林出版社所刊行。嚴格來說,這個版本仍是現階段較好的版本。

時報版。大陸法文譯者周克希一人所譯,原為上述聯經二版15人譯者之一,發願利用退休後獨力重譯。自2004年一年一卷的計畫,因周先生身體狀況而有所遲延。2004年出了第一卷第一部第二三部兩本,直到2011年才又見第二卷部出現。周先生宏願戮力,精神令人感佩,但有論者以為以其數學教授難為駕馭普魯斯特文巧之高奇。目前出到第二卷,共四本。

我本身也不懂法文,只是愛讀普魯斯特,與跟他相關的評傳。所以無法比較翻譯品質。

另一個也值得收藏的,是南京譯林出版社的徐和瑾譯本新版。也是一人獨譯。徐先生參與先後兩個版本(上述聯經一版、聯經二版)的分譯工作,復旦大學法文系退休後也是發願重譯。目前出到第三卷,共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