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獨立策展人的始祖Harald Szeemann

獨立策展人(independent curator)這個概念,是由Harald Szeemann(1933-2005)所引發並用畢生實踐而成的新身分。

1961年,他以28歲秀異的藝術史學者身分接掌伯恩美術館館長。1969年,他策劃了一個堪稱在博物館學史上驚天動地,甚至驚世駭俗的展,When Attitude Become Form,找來許多當時備受爭議的藝術家,以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大膽呈現創新、顛覆、與實驗的精神。這個展毀譽交加,一方面成功的引起了公眾對現代藝術的關注,另方面受到學院與官方正統體制的撻伐。隔年,1970年,Szeemann辭去館長職務,開啟了獨立策展人的生涯,直到生命最終一刻。

研究Harald Szeemann的專家Tobia Bezzola,曾於訪談中敘述了他對Szeemann對當代藝術史的影響:他所承接的、與他所開創的,究竟為何。Szeemann早年的劇場經驗,深刻的影響他對策展的理念。他把自己視為一種「藝術的導演」,策劃各種藝術秀。

離開伯恩美術館後,Szeemann不只創發了獨立策展人身分與角色,也發展出了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巡迴展(traveling exhibition)。這成對的觀念,某種程度扭轉了傳統官院體制對藝術審查的層級結構,將藝術的評斷權力還放給公眾。

1972年,Harald Szeemann承接著名的卡賽爾展第五期展(documenta 5)。這個展每五年舉行一次,前四期是由其創展人Arnold Bode所策劃。Szeemann成功了引領這個負盛名的展走向新境界。

1975年的The Bachelor Machines,1978年的Monte Verita,都為Szeemann創造了新的盛名與里程碑。但他除了偏好壯麗的大型展覽外,他也不斷的從事實驗性強的特展,例如1974年的Grandfather: A Pioneer Like Us,他即運用空間設計來展示屬於他祖父的物件,例如如何呈現祖父在理髮沙龍用過的東西與氛圍。

1988年的Zeitlos(Timeless)也是一個新風格展,專注於展覽空間的新創造。他總是對展示空間與展示物件間的關係充滿思考與興趣,他總是說:They have to breathe,使得空間呼吸(spatial breathing)變成讓展覽有別於超級市場零散堆砌的空間原則。

他也關切,如何創造「空間詩性」(poems in space)。

1990年代以後,他策過了太多「大還要更大」的展覽後,他開始將精力放在挖掘能呈現地方屬性的展覽,並在展覽名稱上標示地區性,如:1991年的Visionary Switzerland,1996年的Austria in a Net of Roses,2003年的Blood & Honey: The Future is in the Balkans,以及2005年的Visionary Belgium。

一個人終其一生,能像這樣專注的扮演好一種角色,甚至為這個世界帶來一種新的身分,並將這個身分在有生之年與之後,提升到一個受尊敬與景仰的高度,這種熱情與創造力,需要傻勁,但其實也是一種大智慧。

延伸閱讀:
對Harald Szeemann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這兩本書:
1. Harald Szeemann: Individual Methodology
2. Harald Szeemann: The Exhibition Maker
這兩本書我是在國立台灣美術館的圖書館讀到的,可在館內閱讀。

另外一個有趣的中文簡體網頁,是介紹Harald Szeemann的檔案室與工作情況,這些資料原則上在上述第1書中都有,無法到館閱讀或不想讀原文書的朋友,可以參考:
http://www.yishushijie.com/magazines/content-591.asp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