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決定要蓋社會住宅。第一批兩千多戶,只租不賣,以市價七折來租給學生、青年及弱勢。在帝寶旁邊的空軍司令部基地,也要實施興建社會住宅,被稱為小帝寶。
這些都是好政策,但大家反應觀望。以前政府也蓋過國宅,後來把國宅的前拿去補助房貸優惠。政府都有在做。但政策溝通不良的結果就是有做跟沒做差不多。
想想政府現在為什麼要蓋社會住宅,因為房價飆高,很多人買不起房子。問題出在哪?是住宅供給不夠,所以很多人買不到房子嗎?顯然不是,因為各城市的空屋率都還很高。
結構問題出在政府(不管哪一黨政府)仍將住宅視為市場中的商品,而非公共財的資源。當然,很多人認為,我們畢竟不是社會主義國家,住宅不應該完全由國家配給。人民有選擇居住在哪裡的自由。這也是民主社會的一個特徵,可以用腳投票。
將住宅視為市場商品的結果,就是價格有買賣雙方決定。蓋社會住宅的背後意義,是政府決定採取混合的機制,讓住宅價格及供需不完全由市場力量與結構來決定。
問題是,我們打個比方,一個城市內有20%的社會住宅跟80%的住宅市場,20%就很自然的被這個都市的人視為貧民,很容易被社會或鄰近社區邊陲化或歧視。就像從帝寶出入的人,我們認定他是有錢人;那從小帝寶出入的人,應該就是窮人階級。這種社會標籤並無助於解決居住品質與社會正義。但政府設立社會住宅的初衷不就是這個嗎?
所以,依此類推,一個城市內有80%的社會住宅,跟20%高度市場化的房地產商圈或住宅圈,這個歧視的情況會改變。否則問題還是存在,而且民眾對居住的不公義感受會更強烈。這會像解嚴前的自由民主化,一點點、半吊子的民主,會讓社會要求更多更多。
你說,這樣我們不就變成社會主義國家?我也不知道這樣會不會比較好,這要政府領導人來做決策。不過反正我們對岸都變成資本主義國家了,這種錯亂我們應該還能習以為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