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綠色品牌

2010年10月號的哈佛商業評論刊載了史丹佛大學Hau L. Lee(李效良)與牛津大學Steve New兩篇文章。一種可見的趨勢在浮現:結合供應鏈管理、顧客關係、商品來源資料、企業社會責任(CSR)的綠色品牌,將成未來市場與社會行銷以及政府規制的發展共識,也是未來品牌文化及組織管理課題的重點。

品牌不再只是單純的企業識別標籤,將承載著更多如文化或生態價值的內涵。這些品牌文化的價值主張,連同商品或服務的生產及銷售過程,傳遞給顧客清晰的主張。例如一種標記著生產、組裝與配銷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詳細資料的認證,以及開放人肉搜尋監督標示內容誠實度的參與,都使得供應商、企業、經銷商、顧客等利害關係人形成共創(co-creation)社群關係。

任何一家企業的商品採用污染環境、資(能)源浪費、血汗工廠的供應商,被公眾揭露後都將使企業的品牌聲譽嚴重受損。企業要建立及維持品牌優勢,應對生態友善(eco-friendly)及環境責任提出承諾,並化成具體而徹底的行動。

對產品來源資料,即透明的供應鏈管理與治理-生產過程中原料產地、製造工廠的詳盡資料,消費者有知的權利。這種監督認證的途徑很多而且具體可行。回教國家對清真食物的把關即是一例。

正如Steve New所言:隨著消費者日益關注商品的來源與真實性,提供消費者追蹤商品來源的工具,將成為廠商行銷策略重要的一環,而製造商與零售商也將獲得發揮品牌價值的新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