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日本茶禪文化的簡短脈絡

從小喝茶喝到現在,不能一日無茶。茶與閱讀之間的關係,是渦輪強化性的。年紀漸增,開始思考茶道(物)、思道(人)、世道(群)之間道同相謀的居適情境。

小時候素來看不慣日本茶道之正襟危坐道貌岸然,自以為喝茶就要像納博科夫讀書那樣讓脊椎骨舒適。長大後塵世雜務太多,開始思考飲茶的情境。最早讓我注意到的,是松下幸之助的幾張年老照片,真真庵的一些場景。

今好奇一查日本茶禪文化,沒想到還真有趣。幾篇推薦的連結,介紹我研讀的路徑:

首先「由中切日」的是這篇功力深厚,台大蕭麗華老師的講稿,唐詩中的茶禪美學,從唐朝寫到日本。開始知道幾個日本茶禪文化的關鍵人物,也就茶道祖師們。

第一位是一休宗純禪師。他就是卡通一休和尚的原型。標準水瓶座小時了了,長大屌屌的怪咖。他跟茶禪的直接關係我尚未明瞭清楚,但至少他是下一位,茶道開山始祖的老師。

第二位是村田珠光。他將茶跟禪的關係確立,因為禪道所以有茶道。茶道在此是修身養性的形式,是節慾不是享受,是心腦不是脊椎,是空寂不是滿足。不過村田珠光打造了茶道空間形式,創了四鋪(帖?)半草庵茶。也就是以四張半塌塌米為茶室標準空間規格,在其中每日點茶供香,體悟佛法。

第三位是武野紹鷗,是一位繼往開來的人物,他深受村田珠光影響,又是千利休的老師,地位無可取代。武野開創新的東西不多,但是茶禪一味的美學詮釋家。他著述強化茶禪精神論述,並且以工藝強化茶禪精神形式,例如書法、茶具、花、禮等,讓形式與意識成就美學主體。

最後是千利休,人稱茶聖。他的貢獻是讓茶道俗民化平等化。他將茶道精神從宗教儀式轉為生活形式,空間樣式就跟著從四張半塌塌米轉為個人化極簡風的三張或甚兩張。喝茶不在庵內,在個人墊上,變成我們現今比較常見的那種日本茶道風格。

千利休因茶聞名,成為天下第一茶匠權傾一時,先後伺奉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最後被秀吉敕令切腹

庵長這樣:


圖片來源:http://1626.tudou.com/home/diary_v5717186.html

千利休的草庵:

傘亭
圖片來源:http://www.naitik.net/blog/637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